跨界融合加速,2021年安防生態化趨勢愈加明顯!
發布時間:2022/1/6 10:51:39 瀏覽次數:
受益于深度學習算法的快速發展,人工智能技術在智能安防領域中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相比于前兩年,智能安防正加速進入全面數字化和信息化應用階段。
2017年的“安防+AI”,2018年的“無AI,不安防”,2019年的數據中臺,近兩年的數字孿生;不難發現,不僅是人工智能在走進安防行業,安防也在積極地拓展延伸自身觸角和邊界,輻射到其他行業和市場當中去。
智能交通、智慧社區、公安大數據等場景建設已經成為當下安防企業競相押注的“新藍!,不管是傳統行業巨頭、新銳技術公司、還是跨界玩家,都看到了其中對安防技術和產品的剛性需求和巨大市場體量。
在城市數字化轉型浪潮下, 數智賦能、跨界融合已成為當前安防行業的主要趨勢,城市和企業可持續、綠色、高質量發展, 以及眾多相關行業數智化轉型也成為了安防企業創新發展的目標議題。
但是在智能安防建設過程中,并非一蹴而就,智慧城市、智能交通項目的建設面臨著來不同領域的多元化挑戰,且多數需求都不屬于一兩家企業能夠獨自承擔的范疇。
這讓專注公共安全的安防企業注意到了其中蘊含的機遇。正如海康、大華宣稱自身為視頻物聯網的解決方案提供商一樣:未來行業內需求將不是單一領域的競爭力,而是對于整個行業的資源整合能力,能整合資源形成強有力的解決方案,就能在泛安防的市場里占得先機。
過去行業內的安企爭的是營業額、是利潤、是產業鏈位置;泛安防的時代里,企業要爭的是資源整合能力,比拼的不再是單一領域滲透率,而是能不能促進整個行業一起進步,擴大邊界。
2021年,除頭部安企帶動的“泛安防”生態化趨勢之外,行業內的趨勢還體現在其它諸多方面。
趨勢一、隱私保護力度加強
2021年內,《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網絡數據安全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的相繼出臺,明確企業應從個人權益的影響角度做出評估,避免造成直接侵入性的隱私損害;
在《網絡數據安全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發布之前,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法律也有關于數據安全管理的規定,但法律界人士表示,以上法律在罰款等條款上沒有具體的規定。而此次《意見稿》對此進行了細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及《網絡數據安全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關于數據與隱私保護的三部上位法和一部管理條例體現了國家對隱私、數據的保護決心和力度,使得對處理數據、公開個人信息之合理范圍的判斷成為實際事務中的重點。